平江區(qū)市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內(nèi)的“時間館”正式開門迎客,反映古代水、火、太陽等計時方式的復活“蘇鐘”悉數(shù)陳列,50件古鐘展現(xiàn)了中國鐘表上下幾千年發(fā)展歷程,記者獲悉這也是蘇州建成的首個時間博物館。
與動輒幾十萬的世界“名表”大受青睞相反,歷史遠超歐洲的蘇州時鐘卻幾乎退出人們的視線。源于三國吳晉,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“蘇鐘”正瀕臨失傳,如今“蘇鐘”中只有插屏鐘在古玩市場上、故宮博物院及少數(shù)博物館中還能見到。蘇州人陳凱歌從1993年起,陸續(xù)對失傳“蘇鐘”進行了復制,其中不少已被多家博物館、科技館、天文臺收藏。兩年前記者在位于白塔東路、園林路交界的鐘表儲存“基地”采訪時,發(fā)現(xiàn)雖然從典籍記載中將早已失傳的蘇鐘搶救了下來,但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容身之所,數(shù)百只“復活”蘇鐘只能堆放在一個不足300平方米的倉庫里,其中不少更是國內(nèi)孤品。
復活蘇鐘無處棲身,蘇州能不能建個鐘表博物館?陳凱歌告訴記者,晚報報道后,曾有多家單位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,但因場地、資金等原因一直未能成功。直到平江區(qū)規(guī)劃建設市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時,籌建特色的“時間館”才真正被提上日程。位于蘇州市大儒巷7號的平江區(qū)市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,目前是一個集科技文化、藝術、體育為一體的多功能、綜合性公益場館。其中,“時間館”占地360平方米,共擺放了50件珍貴的古代計時儀器,包含了太陽計時、水鐘計時、火鐘計時、滾鐘計時等幾個系列。“碑漏”是興盛于唐宋金元時期的古代計時器之一,現(xiàn)已失傳。而陳凱歌從典籍中“挖掘”復制成功后,第一件復制品被擺進了北京鐘鼓樓,“原來北京鐘鼓樓一年門票收入30多萬元,自從有了這個寶物后現(xiàn)在一個月門票就是30多萬元,特別受到外國人的青睞。”陳凱歌告訴記者,“碑漏”是滾鐘的一種,形狀就像一塊碑,里面有一個彎曲的軌道,一個銅丸從碑首轉(zhuǎn)行而下,每碰到底部發(fā)出“雞鳴”聲,便是一個固定的時間。
吳江二手房,租房,掃以上↑微信二維碼關注
更多吳江樓市資訊,請掃以上↑微信二維碼關注